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发表时间:2024-09-2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汇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1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2

摘要: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多思 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里,都能很快与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将其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1、学生课堂上敢插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学生敢对教材说“不”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有学生对标题提出异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从??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书籍是甲骨文,并非书籍的雏形,所以,师生达成共识,本标题不能准确说明书籍的演变过程。

3、学生敢对教师说“不”人非圣贤,敦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如老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

二、树立敢疑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疑就是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3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天安门,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

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1、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犹如()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7、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加强语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语言美,通过延伸拓展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法则,乐观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深沉、含蓄、意蕴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回忆作者冰心导入本课。(学生进行介绍补充)

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冰心的作品《谈生命》,看一看在作者眼中,生命史什么样的。(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解说生命的。

明确:一江春水东流入海,小树成长比喻人生。

(三)深入研读

1.朗读描写最生动的几处并思考: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它曾有怎样的境遇?生命像一棵小树,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

明确: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前身,汇集到一起合成有力的大河,生命积攒的力量。生命像一棵小树,春天长出枝叶,夏天开出繁花,秋天结出硕果,冬天投入大地的怀抱。

2.学生根据“生命像什么……”造句,自己写话。(点名分享)

3.自主阅读全文,分享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小组分享)

明确:学生自主发言即可

4.朗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并思考:在你们十几年的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明确:学生开放式的答案。(学生思考后自主发言)

5.朗读大屏幕上的诗句“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像一棵历经四时的小树,像一双灿烂着想象的翅膀,像一支蜡烛,留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然后升华文章情感。

明确:冰心告诉我们要感恩生命,要奋发向上,我们每一天都能够积极乐观的度过每一天,丰富生命的每一天,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四)拓展延伸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那么走过的生命我们只需要怀念和珍惜,那接下来的生命你又将如何度过。分享一下你的人生规划。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中心主旨

作业:搜集自然界痛苦和幸福相伴的生命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整体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绝大部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比重比较大,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而且深刻贯穿了朗读这一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品味文本,把握情感。

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整个教学设计中老师缺乏明确的指导,问题的抛出较少围绕课文文本内容,使得整个教案教师的课堂把握不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后期可以加强,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最好的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8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692P.COM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包括 篇9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