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必背篇目

发表时间:2024-10-05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必背篇目。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必背篇目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 暖身活动:《集体按摩操》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大家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为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按摩,让同学放松,看谁做得好

二、 学生活动

1、 情景表演

情景一:荒岛上的鞋子推销员

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发现荒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感到非常的失望。

A说:这个岛上的人都不愿意穿鞋,要成功推销没有希望的。

另一个感到非常兴奋。

B说:这个岛上的人还没有鞋子穿,成功推销的希望极大。

情景二:玫瑰花

A的看法: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

B的看法: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长在有刺的梗上。

情景三:半杯水

两个人都十分口渴,当见到有半杯水时,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A:“还好还有半杯水——满足。”

B:“怎么只剩半杯水了——不满

小组交流讨论:为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2. 观看“两可图”

教学情绪ABC理论

A(诱发事件) → B (信念或想法) → C(情绪与行为反应) 由此可见:事件A是间接原因,而B是更直接的起因,一个人的想

法直接决定其情绪。

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3. 练习: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事件: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络。

想法1:情绪1: 行为1:

想法2:情绪2: 行为2:

想法3: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 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小结: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4. 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 。

请几位同学抽取纸条,并利用情绪ABC理论给以解决 ,与大家分享。

三、 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以小组讨论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你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必背篇目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必背篇目 篇3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Www.692P.cOM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作者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作者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作者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作者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教学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周多的反复演练,加上同组老师的耐心指导,自己又详细地设计过渡语,觉得万无一失,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讲完研究课后,我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自我反思

在各种体裁作品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相当有难度的,是一块硬骨头,十分难啃。我本着挑战自我的想法,依然选择了《再别康桥》这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

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这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理念。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情境导入是一种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着优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桥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康桥的美妙意境。接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徐志摩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上的线索。”所以对志摩作品的解读就要“知人论诗”。其中最能表达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的两句话是“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问题如下: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2.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3.指出这首诗中的情绪高涨的一节诗。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有了这些铺垫,我针对第二节诗指导学生来品读赏析。首先提问学生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够浓烈,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读这一节。最后我做出这样的指导:“荡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动。这里形容心情起伏,无法平静,写出作者的心动,但不是一下,是一层层的涟漪,一波波的荡开。声音要饱含热爱,蓄积在喉间,再轻声发出(重音轻读法);语速要慢;语调要有起伏,轻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让刚开始的同学读,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还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这节诗。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很快确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艳影;修辞是比喻;情感是欢喜和眷恋。

做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指导学生自选诗节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读为突破口,达到吃透类似诗歌的目的。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先质疑,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由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出整个课堂教学相长的和谐场景。也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

通过分析和诵读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开始延伸迁移,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一节,借助修辞手法,采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作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色描绘下来。这个环节中,是对整个学习目标的检测,学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诗,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接着我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比较一下,各自的特点。

二、评课情况

只是展示学习目标,找一学生朗诵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解释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感悟两分钟。范读时,播放的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没有完全彰显出朗诵的魅力。延伸迁移部分,学生写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三、学生反馈

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方法:从意象入手,借助修辞来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