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10-06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经典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刘备?徐庶)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五、 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六、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蝶恋花》赏析

写闺中女子的情思在宋词中并不少见,晏殊这首词在内容上也无新颖之处,但是作者在艺术的表现上却颇具匠心。他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着而真挚的感情。秋晨本来黄花亭亭,兰草青青,但在她眼里却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

这些秋菊和兰草都还在栅栏之中,显然,闺中这位女子是用拟人手法在自比,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触景之情呢?“罗幕轻寒”是说秋天轻微的寒意已透过丝绸的帘幕传入闺房之中,她睡不着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孤独地站在房间里看着庭院中栅栏里的秋菊和兰草在愁苦哭泣,可偏在这时,连平时朝夕相伴的燕子也成双作对地翩然飞去了,这就更显得闺房的凄清和姑娘的孤寂愁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姑娘望着西天的明月,不禁迁怪于它:明月呀,你太不懂得离恨之苦了,竟然将清冷的月光彻夜地斜照在我朱红的窗户上,是那样的无情,致使不能成眠。读到这里,我们方才明白,原来姑娘在思念着远方的情人。内心世界表露得那么深婉而含蓄。姑娘孤寂难耐,她要看一看心上的人,哪怕是一眼,哪怕是身影。

“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啊!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作者写本词写到这里打住,就激起了人们对姑娘追求爱情幸福而遇到困难的深深同情,这恐怕是本词积极意义所在至于艺术上,下阕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历来为人传诵。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习、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蝶恋花》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从字数看,这首属词中。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情。

C、“独上”凸显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表达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抒写了离别相思之苦,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3、请赏析画线句中“凋”的妙处。

答案:

1、中调(一般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所以从字数来看,这首词属于中调)

2、D项,“笔力豪放飘逸”说法错误,“曲尽幽微,富于变化,境界宏阔,格调高远”是晏殊这首词的过人之处

3、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的声音,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嗓音模拟多种声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种功能,提示幼儿进行诗歌创编。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嗓音模拟秋天里的声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件提示进行《秋天的声音》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电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声音的录音与秋天相关的照片、图片。

3.朔料袋、豆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

播放《好朋友问候歌》,互相问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声音

1.师: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秋天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听(竖起小耳朵)猜猜,他们是谁呢?

哦!(原来是秋天的风爷爷吹来的声音,是秋天雨姑娘的声音,是秋天的小鸟唱歌的声音)

2.播放与声音相关的图片

3.小结:秋天里阵阵秋风为人们赶走夏日里的闷热,送来了凉爽,阵阵秋雨为成熟的庄稼进行最后的浇灌,农民伯伯丰收啦,小鸟也发出喜悦的叫声,小朋友们在落叶中高兴的玩耍,这些大自然里发出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试着模仿发出这些声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诗人

1.出示《秋天的声音》图示,合奏“秋天的奏鸣曲”。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能掌握它们的声音啦,老师找到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2.教师出示图例,幼儿根据图片创编诗歌。

例:听听,秋天的声音,叽叽喳喳是小鸟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哗啦啦哗啦是秋雨的声音。

3.师:小朋友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呢?

4.幼儿创编诗歌,尝试用嗓音模拟发出秋天里的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一些声音,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的声音,可是用我们的嗓音模仿不出来,怎么办呢?

6.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指尖用敲击地板发出声音。

7.出示老师准备的道具,幼儿尝试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请你们试一试他们能发出什么声音,然后用“听听,秋天的声音,XXXXXX”表达出来。

8.师:“我们都是秋天里的小诗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鸣曲。”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寻找秋天的声音,并且尝试发出它们的'声音。

附诗歌:

《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小鸟在枝头的对话;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秋风在温暖的叮咛。

活动总结

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难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光靠老师讲,幼儿很难弄清楚,让幼儿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进行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实现了教、幼之间的互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还在于兴趣的激发,幼儿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我还采用声音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创编提供灵感。引导幼儿从看图创编到发挥想象进行创编。层层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2005年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年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题型和解题思路。

2. 学会从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3.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1. 比较鉴赏的角度和方法。

2. 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如何将比较鉴赏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解题中。

教学准备

1.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真题及解析。

2. 典型诗歌比较鉴赏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引出诗歌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二、新课内容

1. 了解题型

- 展示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真题,让学生了解题型特点。

- 讲解比较鉴赏的题型分类,如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诗歌的比较等。

2. 明确比较鉴赏的角度

- 思想感情: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意境等方面的.异同。

- 表达技巧:比较诗歌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差异。

- 语言风格: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风格特色及其效果。

3. 掌握解题步骤

- 阅读题干,明确比较对象和要求。

- 分别阅读两首(或多首)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 根据比较角度,找出诗歌间的异同点。

- 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4. 实例分析

- 选取典型的诗歌比较鉴赏示例,进行详细分析。

- 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5. 练习巩固

- 提供高考真题或模拟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 小组讨论,分享答案和解题思路。

- 教师点评,总结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

1. 总结诗歌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强调积累鉴赏术语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并鉴赏几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比较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重点。

教学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兴趣。

2. 鼓励学生多阅读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拓宽视野和积累素材。

3. 定期组织诗歌朗诵、鉴赏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探究说明文阅读的规律,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技巧;

2、把握说明文的句子关系,掌握析总分的图示方法;

3、能够运用析总分法解决说明文阅读的相关问题;

4、提高说明文阅读的解题应考能力;

5、培养探究文章奥秘的欲望与能力,培养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30分钟。

课型设想:

1、复习课型,总结前一学段说明文学习成果并提高之;

2、教学资源以综合运用教材资源为主,以换新角度,异向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引—导—练”一条龙,“探究—领悟—练习”一条龙;

4、本课重点解决析总分法及其应用。

5、本课难点为图示法;

6、本课为小型课,30分钟,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结近期说明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

引出怎样分析说明文、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等一系列问题。

从句子开始——

二、析总分

1、探究练习一:《中国石拱桥》首段。(最简单的`)

(以教师为主,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句子关系:总分与并列;句子关系的层级性;句子关系的图示。板书)

2、探究练习二:《大自然的语言》第8段。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注意:2、3句的关系;结合说明方法分析;板书渗透析总分运用于解阅读题。)

3、探究练习三:《大自然的语言》第9段。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板书)

三、总结解题规律

1、析总分的应用:(板书)

1)、说明方法的分析;

2)、说明要点的概括;

3)、说明角度与方面;

4)、段意与对象特征。

2、规律总结:(板书)

总分与并列,层级要分清;总是分的总,分是总的分。析分须知总,析总须知分;中心在于总,方法在于分。

四、作业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8

【活动设计】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白云是天空的画家,一会儿把天空变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画,一会儿把天空变成小动物的乐园,羊儿吃着草,马儿奔跑;云层奇妙的变化让人浮想翩翩。阴天或即将下雨的时候,云的变化更加有气士和壮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喜欢带领着幼儿到户外的草地上或坐着或躺着,仰望天空凝视着瞬间万变、变幻莫测的白云,幼儿边看边说,你看这朵云像只羊,这朵云像朵花,这朵云像只小鸡,这朵云像匹马…,这时幼儿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在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幼儿站在走廊里,看云随着大风上下翻滚,由远而来的磅礴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这首诗歌把云的神奇变化,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非常适合我班幼儿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并乐于大胆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尝试并学习仿编诗歌。

3、能从诗歌中体会白云的奇妙变化,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诗歌的格式,掌握诗歌中的词汇,丰富幼儿的语言。

【活动难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和凝视变幻莫测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间发生的变化。

物资准备;分级阅读教师和幼儿的用书。

环境准备;幼儿参与运用棉花、废旧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内上空的顶部布置有各种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引出诗歌《白云》。

二、学习诗歌:

1、小朋友说一说云在天空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它一会像棉絮,一会像鱼鳞,云还会变成什么?

2、请幼儿自由翻阅诗歌,相互探讨。

3、提问:图上的云你觉得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师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5、提问:诗歌中都说了云像什么?你觉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欢这首诗歌?

6、分段朗诵诗歌,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翻阅教师的大图书。

7、播放录音带,师幼一起看大图书,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体验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1、小朋友除了我们学的诗歌中白云的变化以外,白云还能变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诗歌的语言说出来,启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2、将幼儿仿编的诗句组合成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自选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和家长说一说玩一玩。收拾图书,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将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挂在教室内,和投放到图书区,便于幼儿自我创编诗歌和进行讲述活动。

家庭延伸:请家长带领幼儿去仰望天空,让幼儿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学习诗歌的语言。

创新意图

我在教案中没有首先给出诗歌,而是让幼儿去想象云的奇妙变化,然后在来学习诗歌,我想幼儿学习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和词汇量,为创编和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2、诵读、背诵本诗。

3、体会作品渗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玩个闯关游戏吧。关卡一共有两个,看看咱们能否合作通过。

1、关卡一:填字游戏

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2、关卡二:生字开新花

出示几组带有生字的新词,检测预习效果

泪汪汪 汪老师

踏青 原地踏步 脚踏实地

一叶小舟 风雨同舟

桃花盛开 潭水轻漾 轻舟欲行 踏歌声起

3、在桃花盛开,潭水轻漾的美景中,有一位诗人即将离开他的朋友,继续他的行程,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把你知道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学习、朗诵诗歌

1、读诗、了解故事背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李白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讲讲。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明星了。那汪伦是何许人也,他怎么能见到李白,而且李白还专门为他写了首诗呢?(指名说小故事)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馆,但是李白没有怪汪伦,反倒被他的幽默感染,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师范读,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小窍门(重读、语气的抑扬),指名读,同桌对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介绍理解诗意的方法

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看图理解、听爸爸妈妈讲、看注释、多读几遍等)

(2)练习用“连词解句法”来自学诗意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要考考你们学文解字的本事,四人小组一起动脑,解决你们手中学习单上的第一题,开始。

“听”,古人说( );“走”,古人说( );“船”,古人说( );“坐船“就是古人说的(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吗?

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如果整首诗你都读懂了,那你就真的真的太棒了!指名说。

介绍这种方法: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3、感悟诗歌情感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送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

比如: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去了,在机场,你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会(拥抱告别)。

拥抱、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李白是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他可不喜欢那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场面,只有真正了解李白个性的汪伦,才会以如此独特的方法为他送行。真是知李白者,汪论也。此时此刻,面对如此了解自己的朋友,李白怎能不激动万分呢?他不禁脱口吟诗。(读)

汪伦与众不同,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抬着美酒,踏歌相送,深深的感动了李白。起立,将自己当作是汪伦,一起来送送你的好友——李白(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加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三、体会送别诗一组

1、你还会背诵有关送别的古诗吗?指名背诵。

2、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送别李白。(板书:以歌相送)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中列出的三首古诗,按照学习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读一读古诗

(2)讨论一下:你认为诗人是如何送别自己的朋友的?圈出那个字或那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诵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3、简单理解这三首诗的意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以目相送

诗人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乘舟离开时,看了多长时间呢?指名答。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2) 别董大

以话相送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与朋友离别。这样的天气,人的心里感到怎么样?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加伤感,沉重加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出来。

董大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3)《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

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以什么相送?(真情)

师:(板书)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让我们牢牢记住:(读)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愿你们能更珍惜、呵护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下课。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

2. 学会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分析深刻、逻辑严密的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高等文学欣赏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鉴赏高考诗歌,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运用诗歌理论和方法分析诗歌,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1. 形式多样的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

2. 个案授课与团队合作讨论。

3.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1. 教师引入: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而比较鉴赏更是其中的难点。通过比较鉴赏,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基础知识讲解

1. 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体裁、结构、意象、语言、韵脚、韵律等。

2. 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对某个事物或某种情感的主观感受和态度。

三、比较鉴赏方法指导

1. 求“同”关键词:寻找两首诗中共同表达的情感、意象或表现手法,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2. 求“异”关键词:对比两首诗在情感、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四、案例分析

1. 选择典型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进行解析,展示答题思路和方法。

2. 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并学会规范答题。

五、学生实践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诗歌比较鉴赏题,互相交流答案和思路。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评论家,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并阐述自己的观点。692P.COm

六、课堂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比较鉴赏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诗歌比较鉴赏的文章,加深对比较鉴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为高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