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year}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发表时间:2024-10-16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于同一个故事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意图。

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人对于故事发表的不同看法。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从中明确由于职业、生活阅历、看待问题的角度等不同,对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则获得的结果也不同。那么一只狼在洞里把所有的洞口都不留余地地封住,最后自己被困其中,把自己送入虎口——这样的故事,我们能得到多少启示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故事的大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

2、同桌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指名说全文的大意。

4、指名读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读文:

1、结合图示,复述故事。

2、多种形式读各界人士说法不一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说说不同人对这个故事分别是怎么的?

3、体会狼追捕三种动物时的不同心理,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

4、同一个故事,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不一样呢?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拓展与运用:

读课后短文《关于盘子……》,说一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课堂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怎样去看待问题?

板书设计:

不留余地,自送虎口角度不同

不留余地的狼

各界人士对故事的结论不尽相同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第二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指名朗读作文。

b.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2、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表达。

3、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2、难点: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理解古诗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交流平台

回顾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交流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的'体会。

2、词句段运用

展示一些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出示一些病句,指导学生学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3、日积月累

解读古诗《回乡偶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教学总结

总结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强调通过描写表现人物和运用夸张手法的重要性,以及修改病句和积累古诗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相关练习。

2、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和夸张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7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金翅雀》一文,以金翅雀为线索,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呈现给我们一个爱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新奇的。当他沉浸在因“找到一个鸟窝”,爬树“发现金翅雀”所带给自己的兴奋之中时,却不解父母的“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甚至“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的担忧。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二、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品词析句中,使学生籍着文章通过神态、心理等描写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深沉表达。着力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父母在听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体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金翅雀”所讲述的事情;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搜集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词句析,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做好预习笔记。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网络或者资料书,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查找有关作者米·托尔加的资料和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辅助课堂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我们看看课文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扫障。

要求:

1、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思考: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步骤:

1、小组轮读课文,正音并做好笔记。

2、小组交流: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全班交流。

A、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

B、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孩子给父母所讲的事件。要做到有条理:发现金翅雀——艰难爬树寻找——放回小金翅雀,体会孩子的兴奋心情,知道故事以“金翅雀”为线索展开。

三、品读课文,感受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对金翅雀的喜爱?找出来在小组里谈谈体会,再读一读。

全班交流:

1、发现美丽的金翅雀及窝。

预设:孩子是怎样发现美丽的金翅雀及窝的?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艰难地爬上大松树。

预设:强烈的好奇心,会让他就在树下望望就算了?教师进行情境渲染,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读——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圈画出相关动作的词,结合句子,你从中体会了什么?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再读。——动作描写衬托人物心理。

3、树巅亲吻鸟蛋。

孩子意识到自己危险没有?而且他还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引读——

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男孩情不自禁地吻了鸟蛋一下,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引导学生咀嚼“树巅、深渊的可怕”来理解“情不自禁、吻、怜爱”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问题:他心境坦然,他心境里到底装着什么让他如此坦然?(纯净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热爱)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本课生字词。

2、给父母讲讲文中孩子所讲的故事,让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简单记录下来。

课课后练习:

一、选择读音和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打√,把错误的改在括号里。

Nian deng guan juan

心不在焉瞪眼树冠疲倦( )

jin quan dian yuan

战战兢兢蜷缩颠峰深渊( )

xie bang ganlan bing

天真无邪硬邦邦橄榄屏息(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孩子一直往上( )。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 )在树皮上,慢慢往上xx,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xx,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 ),用了很长时间才xx,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xx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轮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思考:从文章中哪些描写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勾画出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在文中相关内容旁边做出简单批注。

1、默读课文,勾画出最触动自己的地方。

2、小组交流感受,畅谈自己的见解。

3、全班交流,与适时的朗读紧密结合。

感性的母亲

“瞪大黑黑的眼睛”“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你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从“瞪、吸、吻”这几个字词中更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动作描写衬托人物心理。

理性的父亲

却“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结合句子理解“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还是体会到了什么?

从“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却体会到什么?

这一位怎样的父亲?——神态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

父母的默契

(1)“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

A、引导学生理解父母所关心的,不是金翅雀,而是爬在树上的孩子。当孩子在高高的树颠的时候,父母的心也随着那脆弱的树枝摇荡,甚至出现了幻觉。

B、质疑:他们为什么不打断孩子,斥责孩子?——理解“细心的呵护着孩子的好奇心。这才是极具睿智的大爱!”,体会真爱无言。

——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

(2)“晚饭吃完了,屋里的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父亲和母亲在壁炉旁,“才谈了几句”。

A、引导体会父母的心情。孩子的.兴奋和安全并没有让他们释然,严肃的气氛是因为担忧的心还没有彻底从刚才的惊险中平息,体会爱之深切。

B、质疑:

他们的话为什么那么晦涩难懂?你们能猜出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吗?——猜想中感受父母的爱。

三、升华主题,内化情感。

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

四、品读作者,学习写法。

1、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

2、带着新的理解和体会,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

3、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a、结构新颖。文章以金翅雀为线索,将由此展开的故事与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让事件的发展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b、用词准确。“紧贴、挪动、蜷”等描写孩子动作的词,既写出了孩子极大的好奇心,也表现了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为父母的“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等心理活动打下了伏笔。

c、描写细腻。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父亲的“心不在焉、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抬起疲倦的眼皮”,母亲的“瞪大眼睛、把儿子的话吸入心田”,到两个人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似乎走进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章语言简练,用词准确,结构新颖独特,情感表达纯粹直接,凸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尤其对人物心理活动精彩、细致的刻画,都值得学习。

五、小练笔

运用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写一段话,塑造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作业:

1、继续找作者其他的作品来读。

2、感受中父母的爱。整理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9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感悟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自然过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解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然后体会一下,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导朗读好这句话,指名朗读,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5、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投影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说“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

(1)自读,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导学生从“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等词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

5、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6、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四、解读。

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六、欣赏名人名言,感悟内化。

1、欣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七、总结、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3、课外搜集、创作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送给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4、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眼前的一穗。

远大的目标、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解读语句,体悟内涵

(一)“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 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三)“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四)“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失时机、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三、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四、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

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2024六年级教案语文下册 篇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结尾的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感受优秀文章开头结尾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理解并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能说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

3、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结尾,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中。

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理解诗句中事物所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

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积累名言警句。

2、难点

能将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有效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3 分钟)

直接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表明了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大家写好作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2、讲解方法(15 分钟)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点明题旨。

意犹未尽。

点题式: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开头。

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如《藏戏》一文的开头。

描写式:描写人物、景物、动物等,用优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

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写有关父母的爱或努力学习的文章,可以引用哪些名言或古诗。

展示文本资料,让学生分析其中开头的方式及作用。

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并板书:

展示相关文本,让学生分析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并板书:

3、回顾课文,拓展延伸(15 分钟)

展示课外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让学生想一想、找一找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4、总结方法,运用习作(7 分钟)

强调写作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鼓励学生多积累、多学习,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二课时

1、新课导入(3 分钟)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会联想到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2、总结写法(10 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对于“词句段运用”中诗句的理解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总结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3、拓展延伸(10 分钟)

请学生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

4、分析作用(15 分钟)

展示相关外貌描写的句子,如“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以及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再展示一段祥子的外貌描写,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

学生齐读这三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

进行拓展练习,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段落,或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测是谁。

5、学习“日积月累”(12 分钟)

学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字的读音。

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教师简单介绍出处及含义,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是说良药多数带苦味,但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等。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学习,同学们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并积累了一些名言警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和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作业布置

1、运用所学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2、选择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

3、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