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发表时间:2024-10-27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导入课题设问过渡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过滤器学生讨论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预留问题设问过渡投影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阅读探究预留问题阅读探究教师提问投影练习设问过渡学生讨论学生思考学生深思总结教育布置作业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教师见机提问: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倾听、总结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教师示范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教师倾听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理性质。学生回答:井水、河水……加明矾……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有白色物质生成)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学生激烈讨论……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学生思考,归纳。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学生回答: 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学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显黄色。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学生回答: 基本无气味,无颜色。课后讨论探究,解答。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思考,回答……思考,回答……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学生集体回答……写调查报告。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借助课件告知目标。发挥学生运动智能。发挥学生语言智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并体现运动智能。。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印象。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新课讲授

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

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

[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现象

形成

什么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液体的特征。由两种液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盐等单独放入已配好的液体中,也有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学生理解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是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小结]: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质来洗。

学生分组实验,思考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并填课本27页图9-3的.表格:

学生讨论归纳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目的在于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提问]: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27页图9-4的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利用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见过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5.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二、实验探究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三、分析讨论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四、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仪器、药品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提问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展示多媒体课件磷、碳、硫燃烧的本质。设置“能力拓展”习题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分组实验探究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交流、谈看法。思考。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质疑,激思。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反馈诊测[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了解不同火灾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能采用合适的灭火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普通突发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锻炼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火、灭火、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火灾现场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使用不当,造成火灾,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发生火灾,我们要及时进行灭火处理,那么面对火灾,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下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大家看以下几个问题,参考燃烧的条件,想一想这些灭火事例采用了什么灭火方法和原理?或者根据给出的灭火方法,思考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如何熄灭酒精灯?

②堆放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

④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形成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

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化学 篇8

第六单元 金刚石、石墨 C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